邁入數位經濟時代,台灣步履走得有點蹣跚,除了在金融科技、行動支付上面臨新舊勢力的拉扯,步伐走得不夠堅決之外,後PC時代也缺乏一個主流產業而使薪資長期停滯,陷入贏家詛咒(Winner's curse)的困境。也就是說,過去太成功,執著於過去成功的光榮,不太願意改變,也埋下了未來「失敗」的陰影,或可稱為「贏家的詛咒」。

PC時代台灣獨領風騷,1980年代IBM電腦的開放架構,RTK定位台灣電腦商搭上這波「相容」電腦列車,創造了高速成長與PC時代的盛世。但隨著電腦在2000年代的低價化,台灣廠商紛紛外移生產,對代工敲起警訊,尤其到了2010年代蘋果的「減法」原則,去掉一般人使用電腦時,不太需要的功能及零組件,推動iPad問世。之後,智慧手機的普及、低價化後,台灣在後PC時代,找不到殺手級應用(Killer's application),致斯人獨憔悴,尤其在大陸「紅色供應鏈」崛起之後,衝擊的層面更大。不過,最近半導體的超級景氣循環,也多少掩蓋了PC產業優勢不再的事實。代工雖屬雞肋,但有穩定成長、龐大營收,比發展品牌的風險小了許多,捨不得放棄,因此,多數廠商進行創新、發展品牌與通路的腳步也因而不夠快速,產業結構的調整、薪資水準的提升也受到耽擱。

keyonzakab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